「 人追錢、累死人 」 、 「 錢生錢、嚇死人 」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相信也是大部份朋友在現今社會上所看到的現象。如果我們是以「財富自由」為理財目標,穩定的被動收入必然是重要的一環,也更能認可「 用錢生錢 」的做法。然而,是什麼樣的機制造就了小資族以人追錢、有錢人用錢生錢的現象?屬於普羅大眾的小資族又該修正哪些理財觀念、採取哪些行動來突破這樣的困境?
小資族的收入來源大部份來自於沒有工作就不會產生的薪水、業務獎金、佣金…等,來自於股息、利息、房租、企業收入、版稅…等被動收入的比例則極低,因此小資族的生活在失去工作後通常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收入不高,小資族的生活支出佔總體支出的絕大比例,畢竟吃、喝、拉、撒、睡是只要身而為人就得基本滿足的條件。當收入開始增加,好不容易在基本生活被滿足後產生了一些餘錢,你猜小資族通常會如何運用這筆餘錢?十之七八的人會開始把這筆錢積攢下來,買名牌包、買名牌衣、買車子、買房子…等被普羅大眾視之為成功象徵的「資產」,小資族往往也以自己能夠擁有這些令人羡慕的資產而沈溺於成功的喜悅裡。

可是當我們仔細去看,很容易發現這些象徵成功的資產背後往往伴隨著大額的債務,不論是信用卡、車貸、房貸,而這些債務就形成了另外一個更大的支出出口,於是小資族的成功喜悅往往只出現在購買行為的那一刻,往後面對的卻是得長時間償還債務的壓力。更糟榚的是許多小資族沒能發現這樣的一個負面循環,在固定收入增加後所做的理財行為往往是買更好的車子、換更大的房子,於是車貸、房貸的金額愈來愈大。為了償還更大的債務,只好更努力的工作,於是就陷入了所謂的「 倉鼠跑步 」循環。此時,人就像在滾輪上跑步的倉鼠,只能不斷跑步(工作)前進直至力竭而死那天,因為只要停止跑步(工作),滾輪就會停下,也代表著現有生活的整個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