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人追錢、累死人 」 、 「 錢生錢、嚇死人 」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相信也是大部份朋友在現今社會上所看到的現象。如果我們是以「財富自由」為理財目標,穩定的被動收入必然是重要的一環,也更能認可「 用錢生錢 」的做法。然而,是什麼樣的機制造就了小資族以人追錢、有錢人用錢生錢的現象?屬於普羅大眾的小資族又該修正哪些理財觀念、採取哪些行動來突破這樣的困境?

小資族的收入來源大部份來自於沒有工作就不會產生的薪水、業務獎金、佣金…等,來自於股息、利息、房租、企業收入、版稅…等被動收入的比例則極低,因此小資族的生活在失去工作後通常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收入不高,小資族的生活支出佔總體支出的絕大比例,畢竟吃、喝、拉、撒、睡是只要身而為人就得基本滿足的條件。當收入開始增加,好不容易在基本生活被滿足後產生了一些餘錢,你猜小資族通常會如何運用這筆餘錢?十之七八的人會開始把這筆錢積攢下來,買名牌包、買名牌衣、買車子、買房子…等被普羅大眾視之為成功象徵的「資產」,小資族往往也以自己能夠擁有這些令人羡慕的資產而沈溺於成功的喜悅裡。

 

投影片1.PNG

可是當我們仔細去看,很容易發現這些象徵成功的資產背後往往伴隨著大額的債務,不論是信用卡、車貸、房貸,而這些債務就形成了另外一個更大的支出出口,於是小資族的成功喜悅往往只出現在購買行為的那一刻,往後面對的卻是得長時間償還債務的壓力。更糟榚的是許多小資族沒能發現這樣的一個負面循環,在固定收入增加後所做的理財行為往往是買更好的車子、換更大的房子,於是車貸、房貸的金額愈來愈大。為了償還更大的債務,只好更努力的工作,於是就陷入了所謂的「 倉鼠跑步 」循環。此時,人就像在滾輪上跑步的倉鼠,只能不斷跑步(工作)前進直至力竭而死那天,因為只要停止跑步(工作),滾輪就會停下,也代表著現有生活的整個幻滅。

投影片2.PNG

如果我要請你舉一個例子就好,想想哪位大眾認可的有錢人是靠拿固定薪水過活的?台塑王家、鴻海郭家、國泰、富邦蔡家、潤泰尹家、中家辜家…就連號稱專業經理人的張忠謀都不是。這題目很難,對吧?

因為有錢人的收入絕大部份來自於經營企業所得、股息、利息、版稅…等被動收入,只靠固定薪水收入是很難成為真正的有錢人!當有錢人的收入進來後,往往會再回頭投資在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真正資產」上,加大未來產生現金流的能量,於是就形成了以錢生錢的現象。至於出現在社會版或影視版的名人購買毫宅、名車、名錶的新聞,請各位朋友要注意:買間上億的豪宅對這些有錢人而言,其實和你我去買隻一萬元的手機是沒多大差別的,更何況還有許多小資族朋友用的還是 2、3萬元的 i-phone 。

投影片4.PNG

現下我們的社會逐漸漫佈著一股仇商、仇富的氣氛,大眾不斷地抱怨為何有錢人可以用錢生錢就享有富裕的生活。的確,在資本社會中的確有些稅法、有些稅制不是那麼公平,但絕不會所有的一切法制都是有利於有錢人、而不利於社會大眾的。在我們不斷地嫉妒、攻擊代表著有錢人的族群時,可曾想過我們自己是否也該有些觀念要更新、有些觀念要改變?以下有幾點我自己的想法和朋友分享:

1. 簡約生活 -
生活只要舒服就好,不用追求豪華,更不需要追求大眾認為的成功生活 。每天一杯星XX咖啡不一定會讓你更有氣質,但鐵定傷荷包;開著雙B車,不一定買得到別人的尊敬,但鐵定是賠錢生意;住大豪宅,不一定家人關係就更好,但鐵定得揹更多、更久的房貸。 畢竟賺多少是一回事、能省多少下來才是更重要的那一回事。

2. 充實自己的理財知識
假日與其泡在網路上玩一些玩完後除了疲憊外、一無所獲的網路遊戲,何不花點時間去了解理財的工具?

3. 把省下來的錢投入能創造現金流的資產
 把錢省下來很好,但如果是放銀行定存就很不好,因為一年的報酬率不到 1%。股票股息、基金配息是普羅小資族可以追求的被動收入,有才者以智慧財產權創造被動收入是個好主意,餘錢較多的人創造房租收入是個選項,有氣力衝的人去辦間企業也不錯。總之,就是要去創造不用靠自己工作也能產生的被動收入。

如果我們想要早一點得到財務上的自由,我們就要先建立自己的基礎想法,因為想法會改變未來的行為。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若想要將來有不一樣的結果,那從現在起就要先從改變我們自己的消費、理財行為開始。最後,祝福各位小資族的朋友們都能夠早日找到自己的財務自由與幸福!

勤公明
于 2016/11/11

 

 

arrow
arrow

    勤公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